作者丨張之棟
責編丨崔力文
編輯丨別 致
All in喊得最響,動作卻是最慢。2022年的小米汽車,除了充滿幻想,還有什么?
“小米造車遇坎,小米汽車品牌未得到批復?!?/p>
坊間傳來的消息,總是具備不小的沖擊力。按照傳聞,小米汽車的車型已經定版,酷似Taycan,且“抄”了不少;除此之外,更為嚴重的一點在于,小米汽車的品牌沒有得到批復,反而是被列入到了資本的無序擴張。
Micar還沒開始,竟已然結束了?
毫無疑問,被扣了“大帽子”的情況下,小米汽車的品牌,大概率不能繼續使用。這一點上,華為和百度就像是得到了高人指點,規避得十分完美。
可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就轉變成為,如果小米汽車另換品牌名稱,亦或者生產資質出現問題,那么是否也就意味著,小米汽車會淪為第2個自游家?
或許是被打到了痛點,亦或者是傳聞確實錯的離譜,本來說好不再辟謠的小米汽車,竟一反常態,著急辟起了謠。
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親自下場,直言表示:該消息不實,且不存在所謂品牌需要批準的說法。
隨后的唇槍舌劍不再多言,總結來說,不外乎3點:信息來源是否準確;小米汽車外觀像不像Taycan;小米汽車生產資質問題如何解決。
可也正是這3個問題,剪不斷、理還亂,沒有人愿意一個字眼一個字眼的去解釋。
所以諸多吃瓜群眾,只能在這撲朔迷離的迷霧之中,嘗試著猜出一個真相出來。
畢竟,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迭代變革,隨著2023年的到來,已經進入到全新階段。
01
不再“辟謠”,所以僅剩謠言
毫無疑問,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,將會變得更卷。無論是特斯拉潛在的降價攻勢,還是比亞迪、蔚小理等強勢品牌的持續發力,都暗示著,即將到來的市場格局巨變。
只不過,賭上全部榮譽的雷軍,似乎并不著急。
今年以來,關于小米汽車最大的爆料,來自雷軍的演講。
彼時,小米發布會最后的One more thing環節,雷軍親自披露:小米汽車決定將自動駕駛作為第一個突破方向,第一期研發投入33億元,專屬團隊規模已經超過500人。
但令人詫異的是,就在披露小米汽車押注自動駕駛的時候,雷軍竟然進一步敘說:在未來的2年時間里,不準備辟謠了,也不準備介紹任何新的進展,到合適的時間再定期匯報。
在營銷套路滿天飛的今天,小米汽車卻因為“流言蜚語”,選擇沉默。很難想象,這樣畏首畏尾的小米,如何立得住一個汽車品牌。而沒有了正規口徑輸出,市場上留下的,不就只剩下漫天飛舞的“謠言”。
其實小米汽車生產資質的問題,并不是什么新鮮話題。
此前,據亦莊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披露,預計小米汽車工廠,將會在2023年6-7月獲得汽車生產資質。而更早些時候,有知情人士透露,北京市有關方面正欲推動小米收購寶沃汽車,并將寶沃汽車18萬輛產能轉入小米汽車項目。
2022年11月29日,北汽福田發布了一則關于法院宣告寶沃汽車破產的公告,正式宣告寶沃汽車破產。但時至今日,小米汽車與寶沃的“好事”,并沒有更多的進展。更何況,接手寶沃,其實也就意味著去接手高達22.9億元的負資產。
總的來說,小米汽車是否承擔著北方新能源汽車的崛起,并不好提前下定結論。但在其大張旗鼓興建工廠的動作來看,小米汽車對于造車資質問題,必然有著不小的把握。
他強任他強,清風拂山崗。小米汽車從來都是深諳其中之道,一副任爾東南西北風的樣子。但是話又說回來,就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而言,哪怕小米汽車再沉得住氣,也必須緊急起來。
小鵬汽車G9車型的失利,令人們看到市場殘酷的一面,甚至不少人認為,小鵬會有掉隊的風險。而強如特斯拉,也不得不依靠降價,挽回日益疲軟的訂單,以及應對隨之而來的長尾問題。
毫不夸張地說,如果小米汽車再不站出來,樹立自家的品牌形象,到2023年,恐怕真的會有些來不及。